找到相关内容66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禅宗公案中的矛盾与不可说

    动作,来诠释禅师们所体悟真理;只不过前半段 采取了正面的诠释方法,而后半段则应用了反面的表达手段罢了 。就这样看来,赵州的公案和雪峰的故事,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。 综上所述,禅师们为了表达他们内心所体悟真理,往往用 矛盾的语句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3.‘指月录’卷十七;引见‘卍续藏经’册一四三,页0三九0  ,上。 4.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134599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[下](1)

    次第、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,契合真性的觉悟。渐悟是不断修习,渐次悟入,运用种种权宜方法,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,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。史载:  第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东山开法,时有二弟子:一名慧能,受衣法,...续藏经》第1辑2编乙第23套第4册,408页]。竺道生认为,众生既具有佛性,且莫不是佛,那么,在大悟即顿悟时就能成佛。在竺道生看来,所谓成佛就是体悟真理。竺道生在《大般涅盘经集解》序文中说:“夫真理自然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04707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

    讲的直觉对象与内容是实相(本体)。直觉的方式是顿悟,直觉的方法是忘象息言。道生直觉论的特点一是直接性,不分阶段,直入实相,冥符本体;二是完整性,体悟完整真理,呈现完整佛性。直觉的境界是顿入涅盘,成就...,寂用一如。这也是般若中观的中道思想。进而僧肇还说:“道远乎哉?触事而真。圣远乎哉?体之即神”(《肇论·不真空论》),认为所有生灭差别现象都是真理的体现,通过观照事物,体悟实相,就能得道成圣。僧肇的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5148145.html
  • 中国僧伽生活专辑

    僧院筑于山水之间,一来在远离尘世的纷扰,僧人较能专心修行,与佛世比丘选择寂静阿兰若处,是相同的道理;二来山区面积广大,可建造完整、宽广的寺院,僧人也在大自然的薰陶中,体悟真理、蕴育道业。[共修共住,陶铸...大师在《沙弥律仪要略》中就提醒想要参方的沙弥,应先随师受教,实在不宜远行,如果真要远行,也必须要有良朋为伴,不得与恶友往来。另外,须确定参方是为寻师访道,追求真理,绝不是要去观山玩水,好向人夸耀自己的...

    香光庄严季刊编辑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948620.html
  •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(4)

    希南把世界上的宗教分成两大类:基督教等一类强调上帝、神灵等外在对象,直接导致对异已的外部力量的信仰;佛教等一类宗教则重视内心体验,使个体在至善至美的直觉中体悟真理,实现人生的最高的价值。[注:参见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0649760.html
  • 即人成佛的人菩萨行

    不是天神、天使,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;也只有生在人间,才能受持佛法,体悟真理[法]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,所以说:“人身难得”。“佛出人间”,佛的教化,是现实人间,自觉觉他的大道,所以佛法是“人间佛教”,而不...崇高,行践要从平实处做起。“随分随力”,尽力而行。修行渐深渐广,那就在“因果必然”的深信中,只知耕耘,不问收获,功到自然成就的。如悲愿深而得无生忍,那就体悟不落时空数量的涅槃甚深,还说什么久成、速成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0851765.html
  • 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

    ”论。佛陀是体悟真理者,有情若能常与佛理相应,佛必随缘赴感靡不周。果真如此,自然就没有生不逢佛及生在边地之遗憾了!   二、阐提有佛性   道生被摈出僧团的关键,是唱说“一...mdash;应有缘;道安、僧肇、法瑶法师等却认为“无心而应”——应无缘。探寻道生主张应有缘的学理依据,还在于道生以真理为佛之法身。佛陀是体悟真理的觉者,有情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451800.html
  • 近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“批判佛教”

    , “从体悟真理上看”。印顺法师认为, 佛教的解脱重在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, 但各家各派对于佛教这一真理的诠释却有不同。“以见无常为悟真理, 确是初期佛教特色之一, (小乘不一定如此) 所以就称之为无常论。有的以为不然, 见无常不一定见理, 要通达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的一切皆空无我, 才是正见实相。通达我法无自性空, 是中期大乘的特色, 所以就称之为性空论。性空是说它没有自体, 没有自体怎么就是真理呢?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5659638.html
  • 《永嘉证道歌》原作者溯源并歌文比较

    十分肯定与护卫的语气外;在七、八世纪禅门重视「师徒相承」下,弟子被师父接纳为传承徒弟的条件往往要有「体悟真理的境界」;由于作者表明认得曹溪路后,体悟到「了知生死不相干」的真谛;是不是可以推想到作歌者与...惠能的教法;(5)作歌者的修行指标──般若波罗蜜;(6)作歌者以为了达真理的唯一途径──知见力;(7)作歌者强调「觉」的重要;(8)作歌者修行方式以自然轻松为本;(9)作歌者云游的修学过程与向往文静的...

    陈盛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3160186.html
  • 《摩诃止观》片论

    理论运用于观心的修行实践,所行是依理起观,所言是依行而说。  “相似即”,由观行而使迷惑消退、悟境接近,圆顿的中道实相之理,不能离开次第展开的修行。  “分真即”,进一步除去根本迷惑而体悟部分真理,断去一分无明,即证见一分佛性。  其终点是“究竟即”,最后完全体悟真理而圆满成佛,获得究竟果位。  上述六即说,阐明了从最始的凡夫到终极成佛的体用不二关系。在哲学上,这就是真理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过程。在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260831.html